【资料图】
近日,网红“小慧君”账号被封一事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。事件起因是2020年,“小慧君”在社交媒体平台中披露自己遭到MCN机构老板孙某羽性骚扰,同时强迫她签订不合规的“霸王条款”。然而在去年6月,经法院判决裁定,“小慧君”指控的性骚扰一事为虚构捏造,要求其向公司以及孙某羽道歉、澄清事实,并承担相应的赔偿。
也就是说,其实并不存在“职场性骚扰”,也没有所谓“霸王条款”的签订,此事件从始至终都只是“小慧君”精心策划的一场污蔑“大戏”。而为何“小慧君”能够用虚构捏造的事件轻易引导网络舆论的走向?关键便在于,“性骚扰”这个话题涉及性别问题这一高敏感话题。近年来,公众对于性别问题的讨论越来越激烈,性别对立矛盾也随之深化。“小慧君”正是抓住了网友的敏感点,站在弱者的立场,利用网友朴素的同情心来完成自己的“大戏”。这种造谣维权不仅对当事人带来了严重损失,还消耗了公众的信任,让真正的维权难上加难。
根据孙某羽出示的法院判决书,“小慧君”之所以虚构捏造“性骚扰”,是为了通过舆论对公司施压,以达到“低成本”解约的目的。而“性骚扰”这样的行为不仅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点燃公众的舆论火花,同时,“性骚扰”本身在法律界定上的模糊性也是“小慧君”选择“性骚扰”入手的主要原因之一。我国《民法典》第1010条指出“性骚扰”是“违背他人意愿,以言语、文字、图像、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”,但在现实中,由于“性骚扰”取证困难等原因,往往需要大量时间来定性。因此,公众对于以弱者姿态先发声的一方更容易产生共情,从而对被指控的一方口诛笔伐。
近年来,由于互联网的高度发展,加之现实维权的困难,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今天,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社交媒体推动维权。诚然,这种诉诸公共舆论场的做法,在推进问题解决上,时不时地确能产生较好的效果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,出于维护自身权益、追求社会正义的目的,借用舆论的力量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。
但显然,“小慧君”的行为并非出于正义,也并非是正当维权,而是极为错误的行为。由于“小慧君”的污蔑,孙某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遭到了网友的谩骂和羞辱,这给当事人带来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。其次,“小慧君”的投机造谣行为更是让网络舆论场出现“狼来了”的信任危机,这会使得以后的“性骚扰”受害者陷入更大的自证漩涡,让维权道路更加艰辛。此外,在性别问题高度敏感的网络环境中,“小慧君”以女性主义的名义进行造谣式维权,这无疑会加深性别对立的矛盾。
由此看来,“小慧君”造谣性骚扰一事,早已超出了“网红与公司纠纷”的范畴,值得我们反复审视,深入思考其背后的深刻意义。从法律层面来看,惩罚力度不够是造谣行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之一,“造谣一张嘴,辟谣跑断腿”并非夸张的说法。因此,对于造谣行为的打击,还需要加大惩罚力度。从公众的角度来看,网络维权需要人性的温度,更需要理性的态度。在共情与帮助受害者的同时,我们还应当注意不要被情绪裹挟,审慎地判断信息的真实性,谨防再让类似的事件引发消极的社会影响。
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本文链接:https://hlj.rednet.cn/content/646749/69/12691332.html